2020年7月20日至7月27日,为深入了解礼县“直播+电商”扶贫模式,记录并展现西北师大驻村扶贫干部工作实际和成果,“广角镜”直播助力脱贫攻坚实践团再次出发,团队一行12人,以“直播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前往学校对口帮扶点礼县雷坝镇,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实践团运用专业所学,通过镜头展现了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带领下,蒲陈村的脱贫之路和巨大变化,记录并展现了西北师大驻村扶贫干部工作实际和成果,不仅鼓舞了脱贫攻坚上一线的扶贫干部,更坚定了西北师大学子扎根陇原建设家乡的信息决心,为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和宣传作用。
走进甘肃省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入眼便是宽畅整洁的水泥路面、规划整齐的砖瓦新房、灰白相间的墙体、崭新的垃圾箱、道路两侧新式的路灯……蒲陈村脱贫扶贫工作成果为何如此好?
2019年5月,王海波踏出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的校门,一路向山行,和一座山、一个村庄结下不解之缘。“坐落在山腰与山麓之间的蒲陈村,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相对优越,但在过去,经济发展始终难以突破。”王海波到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调研、摸家底,“要挖掘村子潜藏的发展优势,也要摸出村子的发展痛点,对症下药。”从小在城市长大,礼县方言成了王海波开展工作遇到的第一道坎,有一阵,他只能依靠村干部在旁“翻译”。
王海波没有让这种状态持续太久,多听村民说、多和他们聊,尽管交流过程还是磕磕绊绊,但他的真诚,慢慢打开了村民的心扉,他听到了不少真心话。
很快地,在田间地头,一套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的发展图景在他脑海里清晰起来——“智志双扶”。
王海波考虑到,通过文化引领、教育支撑、产业带动等途径,能实现知识智慧向内生动力的转化、思想文化向乡风文明的转化、科教成果向产业发展的转化。他发现,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他们精神层次的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由此,王海波决定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入手来打开局面。
两年来,王海波和扶贫的同事一道,在村里先后办起了“花椒艺术节”“重阳节老人集体祝寿”“与外国留学生面对面——讲述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等大大小小76场次的文化活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海波还致力于通过教育帮扶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并为村里所有高考的孩子提供报考指导。两年时间,王海波和其他同事先后联系了西北师大7个学院,共12批200多名在校大学生来村开展社会实践,大学生给小朋友上课、辅导作业、捐赠书本,帮他们推开认识世界的天窗,带他们抬头向上,眺望远方。
说到底,脱贫致富的“重头戏”还在发展经济。王海波有了“蒲陈有礼”的主意。
过去,蒲陈村的产业发展难以抵抗市场风险,缺乏就近就地解决就业的渠道,群众收入增长缓慢。”经过一系列调研和反复论证,他决定因地制宜,围绕蒲陈特色产业——花椒、辣椒、蜂蜜、菜籽,做好“麻辣香甜”产业文章,走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面对村里产业深加工空白的问题,王海波和同事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产品设计包装,完成了产品的试生产、送样检测等工作,进行“蒲礼”“蒲礼源”品牌的商标注册以及车间建设规划。
一趟又一趟,王海波不知在蒲陈到兰州的这条路上跑了多少回。终于,2020年5月,一座“校地企”三方投入150余万元、占地3.8亩的现代化“圆梦车间”拔地而起,而西北师大校园里,也多出一扇“礼县好物”帮扶礼县消费扶贫窗口。
“通过西北师大消费扶贫窗口和青岛市东西部协作项目,我们村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余万元,给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2000元左右,35名留守妇女获得就近就业的机会,家家户户均不同程度受益。”王海波说道。
愚公移山,王海波修的是“致富路”。昔日贫困的蒲陈村正在换上新颜。
大家都说:“西北师大的王老师真‘攒劲’、真‘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