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讲坛 | 虚构是非虚构的容器--以长篇小说《随风而逝》为例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发布时间:2019-09-26浏览次数:100

923日下午两点半 ,在文科实训楼629教室,由中作协会员汪泉老师,为太阳成官网师生作了题为“虚构是非虚构的容器”的学术报告会。

  

  

汪泉,甘肃古浪人,祖籍民勤,中作协会员。现供职于广东人民出版社。其长篇小说《枯湖》获得第八届敦煌文艺奖和第五届黄河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沙尘暴中深呼吸》获第二届黄河文学奖优秀奖。另有长篇小说《白骆驼》《西徙鸟》《随风而逝》出版。短篇小说《可当大事》曾获得中国小说学会征文二等奖,中篇小说《家雀》获得梁斌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白马湾影事》获得甘肃省优秀西部影视部剧本奖。在《小说月报·原创版》《飞天》《西北军事文学》《作品》《山东文学》《读者》等发表中短篇小说《家雀》《鲠喉》《阿拉善的雪》《相拥》《燃烧的火车》等。

  

长篇小说《随风而逝》是一部用虚构的情节讲述非虚构的故事的现实主义的书。这是作家汪泉以自身的一段刻骨亲历为背景,书写了一场矿难背后,失独家属的悲凉以及矿难背后不可告人的权钱交易。小说一面讲述痛失亲人后面对诸多问题的无奈现实和博弈。作家语言犀利,富有想象力,既有纯文学作品的特质,读来令人唏嘘,震撼人心。可以说,这是作家一次冒险式的写作,也是一场真情写作,在写作技法上有重大突破之外,在驾驭题材上另有新的开拓,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佳作。

首先,汪老师向我们介绍他的写作经历,讲述了写作体验的偶然,写作要打开阅读视野,表达真情实感,最终敢写出来。

  

  

其次,汪老师举例讲述了什么是小说的真实和虚构,月亮看不见(暗)的地方是虚构,看的见的(亮)的地方是真实,看不见的与看的见的地方(暗与亮)交界处是最感人的。

最后,汪老师告诉我们,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要有丰富的阅历,苦难的经历,要进入其内心,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其次,要善于发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