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很苦,但你很甜 | 广角镜实践小分队走进雷坝镇甘山村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发布时间:2019-08-24浏览次数:87

雨后清晨,空气弥漫着露水的味道,片片云雾笼罩在半山腰。广角镜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满山云雾的陪伴下,走进位于山顶的雷坝镇甘山村。

  

  

广角镜社会实践小分队一大早就跟随驻甘山村扶贫书记王仁一起进入村子,走过他为了走访贫困户而天天走过的那条道路。“你们现在城里的娃娃们都没走过这样的路吧,我们有时候去贫困户家中走访一天能这样走好几趟。”走在最前面的驻村帮扶干部王仁书记回过头对社会实践小队队员们说道。约三十厘米宽的山间蜿蜒小路就是驻村王书记每次去贫困户家庭走访时要走的必经之路。据王书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刚到甘山来做驻村干部的时候看到甘山自然条件恶劣、村民思想观念跟不上,受教育水平较低、产业发展落后等现状之后,越发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就是凭借这样的信念,在2018年就实现了甘山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了34户的脱贫工作。提起三年以来辛苦克服各种困难后取得的成果,驻村干部王书记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们常用“生活比蜜甜”来形容人的生活幸福、快乐、满足感高。对于陇南市礼县甘山村特色土蜂养殖户张新会来说,现在的生活就可以用“生活比蜜甜”来形容。

  

  

当实践队员们走进基地时,土蜂养殖户张新会正在打开蜂箱的盖子查看土蜂情况。实践队员王冬阳为了更好地拍摄养蜂人的工作,也穿戴上了养蜂人的装备走进蜂园,实地体验了一把养蜂人的日常。

2017年驻村扶贫干部来到甘山村,提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脱贫产业扶植工作。张新会从小对蜜蜂养殖很感兴趣,几年前就开始自己在家制作蜂箱进行小规模的土蜂养殖。甘山村驻村干部了解到张新会的情况之后,为他申请到专项扶贫资金,帮他扩大了养蜂规模。还定期送张新会去市里的养蜂培训会上去交流学习。

  

  

眼看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蜜蜂数量也越来越多,县里的土特产店和张新会的蜂场签了合同。贫困户张新会靠养殖蜜蜂脱贫,“生活比蜜甜”。

甘山村,原名干山村,因干旱缺水而得名,却因甘山歌谣而著名。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村里人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学习文化、扫除文盲。老一辈的干山人不仅绿化了山坡、修通了公路,还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了民歌。当时一度成为文明全县乃至全省的先进典型“文化村”。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早已远去,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农业学大寨”活动的见证者和甘山歌谣的传唱者仍然健在。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听一段尘封往事、品一首甘山歌谣。生活是辛苦的,歌唱的人是甜的。

  

  

为了拜访住在山顶的养蜂场,实践队员们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徒步两个小时。前一天的大雨让曲折的山路变得更加难走。小路的两旁还长着半人高的杂草,让行走过程变得更加艰难。实践小队队员们互相帮助,前面的队员伸出手拉着后面的队员,后面的队员用手托住前面的队员,保证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徒步上山拍摄完土蜂养殖户队员们的体能都消耗的很多,可下山更要打起精神。为调动大家的能量、打起精神,实践队员王冬阳在路上讲各种各样的笑话、唱歌给队员们听,歌声笑声伴随着漫漫下山路。“今天大家真的很辛苦,虽然实践过程很苦,但是我们在一起的这段经历回忆起来会很甜。”实践队队员高明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