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西部传媒发展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传媒精英进课堂”暨2018年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文字和影视的纠结审视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发布时间:2018-12-13浏览次数:120

20181212日上午,改革开放40周年西部传媒发展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传媒精英进课堂”暨2018年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201教室开展,宁夏银川文学院院长唐荣尧以《4卡尺,文字和影视的纠结审视—一40年来的中国纪录片为例》为题展开精彩讲解,阐明了文学和影视的结缘、纪录片对编剧的要求、纪录片对编剧的知识要求、纪录片的真实属性、警惕影视、纪录片和文学从”结缘“到“结怨”等一些观点,为同学们开拓了思维。



讲座一开始,唐荣尧院长就结合西北师大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六艺传媒”的内涵做出自己的解读。他提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是自我营销的一种方式;阐明写作与身边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关注精神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接着唐院长就讲座标题中的4卡尺做了详细解释,说明它是过去农村中计量尺度的标准。又以《芙蓉镇》为例,谈及那时的文学先行,先有小说,再改编为电影。表明影视和文学的开始接触,是小说和电影的联合。有的纪录时代的电影,其实也扮演了纪录片的角色。从而引入文学和影视的结缘这一内容。以康建宁拍摄《中国回族》的剧本之由来、金铁木拍摄《神秘的西夏》的剧本故事为例。唐荣尧院长又为同学们讲述到了真正的纪录片时代,已经逐渐形成了带有纪录片特色的剧本,注重剧本的纪录片导演,往往是一流的。

纪录片编剧不止是一个剧本的完成者。唐荣尧院长认为纪录片对编剧的要求,其实就是对剧本的要求,甚至说是对文学的要求。首先,要明白是讲故事,而不是写作。他认为进入纪录片领域后的作家,会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和以前截然不同。这种讲故事,不是以消耗别人的时间或赚取钱财为目的的。

借雨果之言,唐院长阐述编剧要习惯锻造一柄眺望外界视窗的望远镜。不同的剧本要求专业编剧不停的学习,有时是功利性的专业知识的恶补,文学似乎是和这种学习无关,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和前期精致的剧本以及最终呈现于字母的解说词有着很大的关系。提及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唐院长认为往往会要求剧本创作者、解说词作者要深入第一线,不仅是给导演、摄像提供场景选取、采访对象备用等,更为了让剧本具备纪录的功能和性质。他也举了一些他在实践中的所感所想。

就“影视的特性要求它的流水线上的文字工作者角色多元,不仅仅是个‘编剧’”这一话题,唐院长就三点做以阐述:第一,文案策划者:“向外的”,即面对世界的、向外的姿态;“向下的”,基于写实主义的可操作性。第二,故事的搜集者与整理者的重要性。第三,负责给导演将故事讲好,最终给观众讲好故事。唐院长说令他流过泪的电影或纪录片有两部即《闪闪的红星》和《圆明园》,强调故事的背后才有真理以及思想的重要性。

最后,唐荣尧院长阐述对前期策划的重视、对编剧的重视以及对撰稿或文学统筹的重视。认为影视无法离开文字,纪录片更是如此,两者的纠结是其属性造就的,同时以美好的祝愿做小结但愿这种纠结的愿景越来越好!



讲座结束之际,唐荣尧院长与在座同学们进行互动,就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故事片的拍摄灵感、解说词的温度、纪录片与新闻的联系等问题做了交流,唐院长结合《圆明园》衡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以新闻审查的底线、技术上的难度等说明拍摄灵感的制约因素,又倡导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领同学们进入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文:庹亚茹

                                                                    图:庹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