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第二十六讲——陈思和:巴金的理想主义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发布时间:2018-10-08浏览次数:62

9月24日下午2点30分,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陈思和教授于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教师活动中心二楼讲授“巴金的理想主义”。本讲是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举办“重返经典”活动第二十六讲。西北师大副校长刘玉泉出席了活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文学院部分师生以及校外慕名而来的陈思和先生的读者二百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院长徐兆寿主持讲座。

首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新闻学院)院长徐兆寿介绍了陈思和先生在现代文学方面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并以自己与陈思和先生的师生之谊谈到中国的师道文化,也深情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而后讲座开始,陈思和先生从巴金的著作《憩园》谈起,他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巴金的小说《憩园》,感动得不能自已、嚎啕大哭,自己就像小说中的“寒儿”一样。随着时间的变迁,陈先生慢慢明白,自己童年与父亲聚少离多,在父爱这方面自己的童年是缺失的,解释了母亲给予孩子的是生活的照顾,而父亲给予的是社会的教育。当陈先生在复旦大学图书馆与同学李辉谈起巴金,被贾植芳先生听到,他们慢慢熟悉后来变成了如父亲般的老师。陈先生童年父爱的缺憾恰恰被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先生所弥补,陈思和先生也在贾植芳先生的引导下开始对巴金及现代文学的研究。陈先生在谈及现代文学时讲:“现代文学是一道河,我们如果与它没有关系,那它就是一条河;而当河在我们身上流过,我们成为河床上的一块石头,那现代文学就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鲁迅、胡风、巴金、贾植芳等近现代文学的大儒,好像变成了邻居、朋友,不再陌生,读他们的书有不一样的情怀。之后,陈先生回忆了他早期研究巴金作品时的艰苦经历,教导学生做学问就要有吃苦精神。

接着,陈先生详细介绍了巴金早年对的“安那其主义”的疯狂信仰,和其晚年在文革期间受到的残酷迫害,揭示了巴金先生从早年至晚年的心路历程。巴金先生因自己参与革命失败需要发泄而成为作家,且一红再红,但他一生都没有放弃“安那其”;巴金先生晚年写《随想录》《再思录》不仅深刻忏悔了自己背叛早年理想主义的行为,充满了对人类社会的拷问。巴金曾说:我想做的事情做不成,不想做的事情却做成了。所以他“文学上越成功,人生的挫败感便越重”。陈思和先生也讲,正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培养了巴金,而巴金自身近乎分裂的人格养成了他的知识分子精神。讲到动情处,陈思和先生说,他与巴金以及巴金先生好友们的接触中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他们有信仰,有实践,他们毕其一生都在坚守着理想信念,他们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整场讲座中,座无虚席,过道里也挤满了人。很多同学一直站着听了几小时。五点钟时,当主持人宣布要结束时,同学们还依依不舍,希望陈思和先生能再讲一阵。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又纷纷请陈先生签名、合影留念。                                                                                                

                                           (文:张箫;图:贾立杰 )